《登高》微课

来源:  2020-09-09 浏览:(

《登高》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之作,被后人赞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。这首诗情感郁勃,手法高超,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无穷的含义。

这首诗的颈联,用短短十四个字,蕴涵了八层意思,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八层悲意吧。

当时的杜甫身在夔州,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这一带。杜甫自称自己是“少陵野老”,一直以长安望郡作为自己的故乡。从长安到夔州,我们读出了远隔万里之悲。(地图中的两个位置)。

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。有情趣的人类,对于秋,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,幽远,严厉,萧索的感触来的。试想,这样一个秋高风怒号的重阳之日,诗人独自登高,无边落木、无尽长江,我们读出了独属于秋季的悲凉。

“常作客”就是长年客居他乡,漂泊在外。杜甫当时正在西南漂泊。这是诗人在生命中最后八年在中国大地上的行迹,从长安出发,诗人一路坎坷,寄寓成都,最后终老于衡水。杜甫曾吟到:“有客有客字子美,白头乱发吹过耳。”这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。我们读出了漂泊之悲。

“百年”是说杜甫当时已经年纪很大了。这首诗写就之时,诗人已经55岁了,3年之后他魂归故里。此时,年迈多病的诗人独自登上高台,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?

我们一起来关注一种文学现象。中国古代诗人往往一登上高台就会生发感慨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,他说;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站在高台,他感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,而我那么渺小的一个人,在这样的时空中是多么的落寞、孤寂。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”,在高旷的环境中一对比,是不是更有感慨?

这就是杜甫的诗歌。人们一直说,老杜的诗歌呀,那真是含蓄蕴藉。

尾联中的“艰难苦恨”四个字含有许多文章。“艰难”既指个人的命运,又指国家的命运。诗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。他在身世很苦的情况下,心中还装着国家、人民、他人。这种胸怀有多么博大深厚啊!

仅仅在成都,诗人就写作了400余首,抒发了对衰败中的唐王朝的苦难人民的深深挂牵。看着这张图,由衷地感觉:星斗其文,赤子其人!此时杜甫个人遭际虽然是每况愈下,但精神追求确是穷且益坚。让我们品味其间的部分诗句,进一步走近诗人,感受诗人。

 
 
进入编辑状态